而要想治理好国家,必须深刻认识民为邦本的道理。
当今西方学术界有所谓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的争论,争论的一个核心问题是:正义与善(转化为物质形式就是个人权利与公共利益)哪一个更具优先性。孔孟所倡导的君子人格是从事公共事务的品格,是具有公共性的道德人格。
而且,如果不局限于字面的利字,而就利的具体内容来看,孔孟儒家可谓言利良多。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五美之首是惠而不费,亦即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云: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孔孟儒家总是把君主比作父母,这是一种名,更是对实的要求。
鲁国的主政者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讽刺道: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孟子所谓王何必曰利,主要针对的也是梁惠王、齐宣王等君主。其中,人性论及其修养之道是孟子天下观的思想基石,民本论及其治国之道是孟子天下观的政治基础,王霸之辩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等伦理准则是孟子评判诸侯国关系的道德原则,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体现了孟子心性之中的天下情怀,定于一和平治天下反映了孟子对天下的统一向往与共同体愿景,先立其大和王道精神表明了孟子对人类共同体的一种价值理念。
这表明天下并非天子个人的私有物。(《孟子·万章上》)天意是否接受,实际上是通过民意是否接受而表现出来。(《孟子·梁惠王下》)一个称职的国君应该具备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思想品德。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文王事昆夷。
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梁涛先生也指出:天子不过是受‘天与‘民委托的管理者,只具有管理、行政权,而不具有对天下的所有权。
孟子最后说: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所以,通过存心养性的功夫,就可以知天事天。(《孟子·梁惠王上》)统一问题的提出并不是偶然的,它反映了战国时代人们的一种共同心愿,也反映了一种客观的历史发展趋势。因此,所谓尽心知性与存心养性就具有即功夫即本体、功夫与本体合一之意。
国家治理好了,就为下一步的平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因而制定一套健全的政治制度更为根本。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另外,不能急于求成,否则,就会事与愿违,如揠苗助长一样。梁襄王问:天下恶乎定?孟子回答:定于一。
后者表示一种现实的存在与结果。摘要:孟子的天下观诞生于轴心时代,具有丰富的人文意蕴。
换言之,不能把人与动物所共同拥有的自然属性纳入人性内涵。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孟子·离娄上》)这里所谓役,是指被役使之意。(《孟子·离娄下》)对于思想道德学说,要深入钻研,认真体悟,化为自己的心得体会,这样才能指导自己的人生,运用自如。基于此,孟子又提出了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和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观点,他对齐宣王说: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那么,怎样实现世界统一体?笔者认为,未来的统一方式不太可能是历史上秦始皇统一六国的那种以武力统一的方式,而应该是以一种和平的方式实现世界各国的多元一体。汤一介先生指出,从某种意义上说,当今世界多种文化的发展正是对两千多年前的轴心时代的一次新的飞跃。
民众拥有恒产的标准是什么?孟子说: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其次,孟子强调寡欲、无为,他说:养心莫善于寡欲
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性善着眼于人与动物的区别所在,它是一种现实的客观的存在。所谓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揭示了春秋大国争霸的特点与实质。他的精神觉悟集中体现于他的天下观之中,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值得后人进行深入发掘和阐释。
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均见《孟子·离娄上》)这两段话无论对于治国还是平天下,都是适用的,其精神实质是一致的,可以概括为得民心者得天下和失民心者亡天下。
齐宣王问孟子: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回答说:于传有之。由于孟子人性论的起点是人与禽兽之别,所以,如何摆脱自然性的、低层次的存在方式,上升到较高层次的精神修养,这是孟子修身论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
所谓心不若人,指心灵不美、品质不好,这都是因为迷失本心的缘故。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开启一个新轴心时代,需要确立一种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意识。
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故曰: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廛,无夫里之布,则天下之民皆悦,而愿为之氓矣。
(《孟子·离娄下》)对于思想道德学说,要深入钻研,认真体悟,化为自己的心得体会,这样才能指导自己的人生,运用自如。正是这种可能性,才是孟子所说的乃所谓善也。
不可凝滞僵化,更不能腐败堕落。他说: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
(《孟子·尽心上》)孟子指出,要尽量放弃那些不正当的欲望,否则就会伤害心灵。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本文由隔壁老李于2022-12-21发表在极致时空,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本文链接:http://ywrfu.onlinekreditetestsiegergerade.org/39327/939.html
上一篇
整体家装将走进家居生活
有话要说...